真性情的巴黎人
優雅的法國人,
不是應該很矜持嗎?
怎麼會很真性情?
這就要從他們的教育和思考邏輯說起。

有意見,「直」說無妨
來巴黎上課後發現,雖然法文文法規則多如牛毛,還難不倒我們亞洲學生,頂多就是認真一點,重複練習,反倒是看完文章回答問題這一項,每次都讓我一個頭兩個大,因為那些問題都需要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台灣,一直以來的學校教育就是找到「標準答案」,課堂裡的要求就是專心聽講,不被鼓勵表達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我們的腦袋進入一個標準答案的固定思考模式,很難有新意。

相反的,法國的教育非常注重獨立思考,不只是提出自己的意見,還要有充足的理由能夠說服他人,從高中開始就設有哲學課程,時數也不是沾沾醬油而已,而是紮紮實實的一周3 ~7 小時,依組別而有不同。

從哲學課程中,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考試和作文的題目也都哲學的不得了,因此書上的問題,我常常有看沒有懂,因為真的有許多言外之意。

哲學思辨教育,除了思考,更要勇敢說
法國文化中,哲學原本就是傳統(許多知名哲學家如笛卡爾、盧梭、孟德斯鳩等,都是法國人),加上學校教育的重視,法國人的哲學素養普遍都不差。有次,老師給我們一篇盧梭的文章當作業,我整篇看完,查完單字,看懂每個字,卻不懂它到底在說什麼,非常抽象,只好向我法國朋友求救。他學的是商,在台灣的商科學生,文科素養通常很一般,但他卻能從以前的政治、社會階級開始,滔滔不絕地向我解釋,讓我豁然開朗。

或許不是每個法國人都能像我朋友一樣,但是哲學課程培養出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非常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說出一套道理來,這也是為何法國人很能聊天的因素之一。常常幾個朋友在咖啡廳、河邊、草地上,一坐就是一個下午,無論聊什麼,在場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理由,而其他人對這個意見和理由,又有不同的意見,這樣循環下去,不難想像他們可以聊多久吧?

1.jpg

針鋒相對僅限於就事論事
受到這種哲學思辨的影響,對於不同的意見,他們的包容性很高,尊重每個人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他們不見得會同意,也會反駁,甚至爭得面紅耳赤,但都停留在就事論事,話題結束後,大家還是朋友。

剛到法國時,看到他們講得針鋒相對,各自堅持自己的立場,好像快撕破臉,有點不知所措,想著等一會兒是不是要選邊站。沒想到,就像川劇變臉一樣,一旦話題改變,剛剛那些不愉快立刻拋到九霄雲外,讓我很驚訝。

照理說,法國人很情緒化,怎麼可以如此灑脫,「你有你的立場,我有我的想法,我們無法說服對方同意自己,那就各自保留自己的想法。」

真讓我大開眼界,一向講究形象和禮儀的法國人,居然有如此直白的一面,不只是討論事情,家人或朋友之間對彼此有意見,他們也會毫不保留,用有禮貌的方式直說:「excuse-moi,mais……」(對不起,但我覺得……),第一次聽到這種對話,覺得法國人怎麼如此可愛!前面那一句對不起彷彿是護身符,無論接下來要說的話有多難聽都沒關係,而被講的那個人不一定會接受,臉也可能會很臭,也許會有爭執,雙方卻不會動氣,話題結束後,若無其事繼續聊,才發現,原來法國人有如此真性情的一面。

 


致力於保存老東西
除了說話直接,法國人還很念舊。來到巴黎,大家都會被美麗的建築、街景吸引,就算漫無目的走也很賞心悅目,巴黎之所以能完整保留歷史建築,就和他們念舊的文化有關。

事實上,巴黎市中心的建築物,動輒有幾百年的歷史,有些也有漏水、老舊的問題,換做是我們,屋主一定會想打掉重建,蓋一棟新的不是更好?但巴黎市區有禁建規定,房子只能整修,並且僅限室內,外牆不能更動,什麼,我的房子我不能動?

沒錯,為了維護美麗的街景,巴黎建築的外牆,屋主無權更改,因為市容屬於公共財,而非私有財產,光是能通過這項法令而不引起民怨,可見居民為了維持巴黎的歷史和美感,做了多大的讓步,也因為這種念舊,保留老東西的文化,才有今日處處有古典建築的巴黎。

相較之下,我常被外國朋友問,台北的舊城區在哪裡?我每回都詞窮,台北的舊城只剩下幾座孤零零的城門,因為台灣原本就是座小島,寸土寸金,加上受到美式文化裡崇尚消費、求新求變的思維影響,老東西、老建築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消失,有些可惜!

 

這種念舊的文化,也讓法國人很愛物、惜物。大部分的法國人,除非真的有需要,不然不會三不五十就去買東西,反而會盡力保存舊有的東西。

對於衣物,他們不會換季就丟,總是穿到真的無法再穿,才會丟棄或是送人;家裡的擺飾,許多都是上一輩留下來,歷史悠久卻很有意義的東西,去到法國人的家裡,他們會如數家珍般告訴你每樣東西的故事;

家裡的傢俱壞了,修理費可能比買新的還要高,但他們還是寧願修一修繼續用。在他們的觀念裡,新的東西或許更方便、功能更強,但舊東西背後的回憶和情感──無價,這也是直到今日,在法國還有許多舊書店、舊貨店,或是古董店的原因。

 

除了餐廳,對於買菜,法國人也有自己的堅持,雖然超市營業時間長,商品齊全,很適合忙碌的現代人,但如果有時間,法國人寧願到市集,或是跑好幾家不同的店採買,到肉店買肉、水果攤買水果、菜販買菜、麵包店買麵包……,就像早期的台灣媽媽,有固定的採買商店一樣,這樣不是很麻煩嗎?

但法國人買菜不是挑了商品付錢就走,先要問問今天的東西品質如何?價格如何?再聊聊近況、天氣,挑了想買的東西還要交換烹煮的心得。就算這些店不一定比較近,價錢也不見得較便宜,他們還是寧願捨近求遠,因為這些超級市場無法取代的溫暖人情味,才是他們重視的地方。

說話直白卻不翻臉,珍惜老東西、老朋友,習慣去同樣的餐廳、同樣的商店,這些曾經存在早期台灣社會的價值,在講求速度、效率的大城市如台北,早已不復見,但在法國卻依然保留,這是我非常喜歡法國的原因之一。

雖然巴黎人外表很冷漠,但其實卸下盔甲後,他們真性情的一面等著你去發掘!

2.jpg  ▲早期的飲水檯,在巴黎的許多角落還是看得見

4-1.jpg  ▲帶有歲月痕跡的大門

4-2.jpg  ▲巴黎人家裡,收藏許多老東西

4-3.jpg  ▲巴黎人家裡,收藏許多老東西

7-3.jpg  ▲販賣海鮮和魚的商店

7-2.jpg  ▲乳酪專賣店

7-1.jpg  ▲法國人還是喜歡上市場

 


★朋友是老的好
法國人的念舊,除了物質方面之外,對人也一樣。台灣人重視人情,交朋友也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朋友圈從求學時期的同學,就業時的長官、同事,到鄰居,朋友的朋友等,只要牽得到關係,合得來的人,通通可以變為朋友。

法國人可不這麼認為,他們雖然喜歡聚會開趴,但其實他們的朋友圈很小,對他們而言,朋友,必須是你有難時,可以兩肋插刀、相挺到底的人,可能是從小就玩在一起的玩伴,可能是求學時期,例如高中、大學或專業學校的同學,必須符合認識很久、能同甘共苦這兩項要件,才能稱為朋友。那些職場上或是出社會認識的人,大多歸類為泛泛之交,開趴的時候可以約,但平時常往來的朋友就是那幾個。

 有一次,寄住的朋友約了他的朋友們來家裡,我的朋友剛好30歲,猜猜他們認識幾年了?25年!我聽了下巴都快掉下來,在台灣聽到認識20幾年的人,大都超過40歲,他們卻從幼稚園認識開始,一直做朋友到現在,真的很不容易。

而他們所謂的朋友,的確也很夠朋友,例如學建築的朋友要做畢業展的模型,需要人力剪裁拼裝,大家就聚集到他家分工合作一起幫忙;在台灣搬家,一通電話,搬家公司出車出人,服務到家,但這裡人力非常貴,年輕人大多DIY自己來,需要苦力時,朋友都是義不容辭,甚至不用問就自己送上門來。朋友是老的好,在法國人身上充分得到印證。

 

5.jpg

★一試成主顧,買賣之外還有人情味
除了朋友之外,法國人還習慣去固定的地方上館子、買菜。巴黎的餐廳滿街都是,巴黎人卻不會為了嘗鮮而頻頻更換,他們有自己的私房名單,習慣只去那幾家喜歡的餐廳,理由可能是其中某道菜很合胃口、餐廳氣氛好,或是服務佳。

一旦找到喜歡的餐廳,他們的忠誠度很高,會一再光臨成為主顧,和餐廳建立像朋友般的關係,大家互相問好,關心近況,服務生對於老主顧的習慣瞭若指掌。對他們而言,餐廳不只是坐下、吃飯、付錢走人,更多了份人情味,因此,除非是朋友推薦,不然不會隨便嘗試不熟悉的餐廳,另外,怕踩到地雷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6.jpg


本文出自:《Paris,我恨我愛你!在巴黎吃喝玩樂的法式生活

2AF601

作者:琵雅諾

出版社:創意市集logo2.jpg    


arrow
arrow

    創意市集 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