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中有三成是灰色地帶
在「利益最大化」之中,最不可或缺的資產便是「時間」,這也是公司與員工不斷彼此對立的原因所在。

對峙因素在於工作與個人時間的模糊分界,也就是在「黑」與「白」之外,其中最為微妙的「灰色地帶」,假如工作是大海、思生活是陸地的話,那麼灰色地帶就是位於邊界的沙灘或濕地。

在職場上,存在著以下被我們稱為「灰色地帶」的三大時間區塊。

【午休時間】
在大多數的職場上,都設有從正午開始一個小時左右(依勞基法規定:勞工繼續工作四小時,至少應有三十分之休息)的午休時間,在那段時間裡,你都是如何運用的呢?

【外出的移動】
業務員從公司前往顧客所在的地方時,常常會花好幾個小時搭車,在那些時間裡,你都在做些時麼事呢?

【出差的車程】
從台北到高雄,如果搭乘高鐵直達車的話,至少需要兩個半小時,如果目的地更遠的話,也有可能需要更多的交通時間,那麼長的一段時間,你想要如何運用呢?

此外,移動的時間也包括每日的的通勤時間,不過這個部分將另闢章節介紹。

那麼,這些時間屬於公司?或者屬於員工呢?

 

這恐怕依個人或立場的不同,而會出現不同的意見吧!

甚至,根據工作性質的不同,這塊灰色地帶有時出乎意料地大,比如說,一星期(週一到週五的五天)的總工時是四十個小時,其中星期二到星期四的下午,都要搭來回一小時的電車拜訪客戶,星期五則必須搭乘高鐵當天在台北與高雄間往返(有這種工作情況的人應該不少才對),我們就先以這為例,一起來思考看看吧!
以前述的情況來說,星期一到星期四的午休時間一共有四個小時,星期二到星期五的在外移動時間則是三小時,星期五出差的往返時間是五小時。合計起來共十二個小時,這樣看來,一個禮拜竟然有將近三○%的時間屬於灰色地帶。假如這些行為持續一年(扣除年頭、年尾與連續假期等,大約共有五十週),那麼位於灰色地帶的時間,一年累積下來將有六百個小時之多。假如一天工作八小時,那就代表有七十五天(大約三個月左有的工作日)屬於灰色地帶。

如此遼闊的夢幻新天地,究竟是屬於公司或員工的領土(資產)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試著以出差為例思考一下。

 

★在車上用電腦的人無法出人頭地?
「再出差(還有回程)的途中,把交通工具化為行動辦公室,有效地加以利用。」
「在車上用電腦收發電子郵件,或透過網路取得資訊,並製作資料。」

提供這類建議給各位的時間管理書籍,是否很常見呢?
不過我過去曾經請教過一位對這樣的風潮感到很不妥的經營者。

「在出差的路上用電腦辦公,這件事我實在無法苟同!」

提出這項主張的人,是當時NTT DATA通訊公司(現為NTT DATA)董事長藤田史郎,另外,他也曾經表示無法認同人們太過頻繁地使用行動電話,一開始我還懷疑是自己聽錯了,而暗自這樣猜測:「這是因為站在經營者的立場來想,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反對念頭吧!」

不過,在聽過以下的說明之後,就頗能接受他的想法了。

1.員工在出差的移動時間內,他們的任務就是在特定時間之前抵達特定地點。

2.搭乘交通工具時,我們可以透過觀賞景色提振精神、透過讀書來提升內涵、或是小睡片刻消除疲勞,這才是出外該有的樣子。

3.仍要將難得的時間和空間拿來辦公的話,那就只好眼睜睜地將「自己的時間資產贈送給公司」了。

即使去請教勞動基準法的專家,答案應該也是出差的通勤時間不包括在上班時間內,例如,為了在早上九點抵達約定地點,於是早上六點搭乘新幹線,這樣不算提早上班,另外,出差結束後深夜才抵達家裡,這一段時間也不能領取加班費。所以藤田史郎先生的邏輯並沒有錯,不過,這一番話勢必會引起以下的疑問:
「這如果是工會幹部說的話,那我還能夠理解,不過為什麼一個大企業的領導人物會有這種想法呢?」

藤田史郎早就察覺到這一點,他是這麼回答的:「當然,我身為一個經營者,是不可能站在工會的立場說話的」接著,他繼續補充了以下的論述:

1.出差的通勤時間,本來就是員工可以自由運用的個人時間資產。

2.將那些時間挪用到工作上,等於自願放棄自己個人的資產。

3.企業經營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公司利潤與增加公司資產,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出色的經營者或管理者。

4.但是,一個連自己的時間資產都無法增加的人,有如何成為一個出色的經理或領導人,進而領導公司與員工增加公司的資產呢?

的確,就連我自己,也會在車上工作,或是撥打與工作有關的電話,不過稍微想想就知道,能再出發前就完成那些事,才能稱得上是計畫完備,跟顧客連絡也是,應該有很多事是等抵達目的地再處理也無妨的。

在新幹線上拼命使用電腦或行動電話的人,多半都有職業病嗎?或是想不到除了工作以外還可以做什麼事呢?或許是因為還不具備立於組織之上的能力吧!對有意成為專業人士,或是高階管理階層的人來說,「出差的車上」多半等同於他們的「自修教室」。

01-1.jpg  ▲工作時間之三大灰色地帶示意圖

 

 

★「三分鐘午餐」才是浪費時間
人們在午休時間「放棄屬於自己的時間資產」情形,比出差的通勤還要嚴重。
與此相關,再標榜「速度」的時間管理速當中,最經典的建議大概就是「三分鐘午餐」,也就是「盡量節省對工作沒幫助的用餐時間,吃完飯之後立刻回到桌子或電腦前面!」這種激進主義。

在提出這些建義的書本上,經常寫著兩種與午休有關心得:
其中一個是「一個人去用餐」,據說,這是因為如果用餐的時候有同事在,那麼你會不知不覺顧著談話,浪費掉多餘的時間。

第二個是「在公司附近用餐」,以省時的觀點來看,如果有員工餐廳是最好的,如果外出用餐,去一些常去的餐廳或便利商店,也能大幅降低時間的損失,最好是到附近店裡買便當或漢堡等食物,在自己的座位上盡快解決,如此一來,用餐完畢之後可以立刻切換成工作模式,這是最終極的時間活用術!

唉!這樣多麼不值得啊!

一般來說,公司裡面大概不會有如此不關心自己幸福的人吧!

而且,這麼優秀的時間奴隸,恐怕在這世上也不存在才對。

與同事、上司或部下一同度過午餐時間,不正是進行職場交流和情報交換的絕佳時機嗎?

在職場以外的地方用餐,可以轉換心情,午餐後稍微散步一下,可以提振精神,如果附近有書局、超市或雜貨店的話,也可以去街上購物等等,這些選擇都能讓你在充實私生活的同時也提升工作成果。

而且,要把「三分鐘午餐」轉換成「高品質時間」,也是有一些方法可以運用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應該就是節省午休的用餐時間,然後用來處理個人的私事。在我還是上班族的時候也經常這麼做,再公司附近盡快吃完漢堡之後,就到稍微有點距離的書店去找書,或是到車站或旅行社的窗口,買假日與家人一起旅行會用到的票等等,這也是一種方法,努力吃地完午餐,擠出一些對自己或家人有用的時間。

在午休時間裡,比起「量」(效率)的追求,更要把目光放在「質」(效果)上面,午休時間是能讓我們練習如何使工作的量與質共存的最佳時機。


本文出自:《不加班的高效能時間管理術

2AB911  

作者:野村正樹

譯者:沈文訓

出版社:創意市集logo2.jpg    


arrow
arrow

    創意市集 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