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多重曝光前,一定要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暗部才會成像。
就像我們在拍攝一捲新的底片時,相機裡一定是不透光,這時底片都是黑的,等到要拍照時,光線從鏡頭中進來,底片才會曝光成像。
所以說,每次重疊曝光的地方,都要減少曝光亮度,像累進制一樣,多次重疊曝光的光量總和要等同於一張照片的正常曝光光量數。
簡單地說,就是「暗+暗=正常亮度」這樣子的概念。
在做重複曝光時,第一次曝光要如何做到「暗」的影像?
就是必須減少每一次按下快門的曝光量,使到達底片的光線不至於超過正常的曝光亮度,否則底片就會過度曝光,想要呈現出的影像就會不清楚。
我們可以用很多種方式降低曝光量,可調整ISO值與EV值,或是改變光圈與快門值。
── 改變ISO値
以ISO 100的底片來說,若想重曝兩次,就要在相機的ISO設定那邊將其設為ISO 200,這樣兩次曝光的光量才會是正確的。
不過,確定了這捲底片的ISO值,就不要在拍攝過程中再去更改它會比較好喔(增加ISO值我們稱為「增感」,增感的底片所需的藥水顯影時間會比較久,一下低ISO,一下高ISO,藥水也會不知所措呢,到時候會每一張底片明暗都不一樣。)
── 改變EV値
想降低曝光量,可改變EV 值設定,數值可參考下表,並以此類推:
重複曝光次數 | 2 | 3 | 4 |
EV值 | -1.0 | -1.5 | -2.0 |
── 改變光圈與快門値
為了降低曝光亮度,我們也可以調整光圈及快門數,像是縮小光圈來使照片變暗,如果必須在意景深,則光圈值不動、拉高快門速度來降低曝光量。
關於計算增加快門速度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基本的數學分數概念。
例如說你打算在同一個地點,用同一張底片進行多重曝光,先用測光表測出一個正常一張照片的曝光數值,如1/50s和F5.6,那你的多重曝光進光量最終就必須讓這樣一個數值的光進到這張底片上。
以光圈不變動為前提,一次1/50 秒的曝光等於兩次1/100秒的曝光,或者是四次1/200 秒,或者是8次1/400秒,或者是16次1/800秒,或者是32次1/1600秒,讓這些多重曝光的曝光光量總和是跟一次正常曝光的曝光量相同,才不會造成過度曝光、太亮的重曝影像。
另外必須注意的一點,影像區內的相對亮度是非常重要的,白色或亮度區域會阻礙其他影像顯現,黑色及暗部區域則相反,會有利於其他影像的呈現。
例如說,第一次曝光時,這張影像的左半邊是亮的右半邊是暗的,在疊第二次曝光的時候,就只有右半邊才會出現明顯的影像。
── 圖解重曝原理
一、最基本的多重曝光概念
第一次曝光(人)+ 第二次曝光(葉子)= 人與葉子的疊合
二、以 +EV 來示範重曝的效果
●正常亮度(EV 0)+ 正常亮度(EV 0)= 過亮的影像
●稍暗亮度(EV-1)+ 正常亮度(EV 0)= 稍亮的影像
圖解重曝效果
三、以 -EV 來示範重曝的效果
●正常亮度(EV 0)+ 稍暗亮度(EV-1)= 稍亮的影像
●稍暗亮度(EV-1)+ 稍暗亮度(EV-1)= 正常曝光的影像
圖解重曝效果
▲左(EV 0)+右(EV -1)=稍亮影像
本文出自:《重曝:疊加創意的攝影玩法》
作者:陳思瑾(小貓)(Y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