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啊海德格,你到底在說什麼?  

        戴瑞和叔本華的對話錄

        「我聽不懂。」 「你永遠不會懂的。」

  戴瑞,聽好囉,因為接下來這傢伙說話非常繞口。

  這位二十世紀的德國存有主義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對死亡的看法在當代最常被引用。不錯吧!不過,前提是我們得先搞懂他到底在講什麼:

  要好好思考「存有」(Being),就要先忽視「存有」到一個極致,以「存有者」(beings)為基礎,靠著這些「存有者」來解釋「存有」並作為「存有」之根本。要以形上學思考。

聽懂了嗎?我們特別喜歡他最後說的:「要以形上學思考。」另外海德格還說過:時間並非「事物」,所以它什麼都不是,但時間有其恆常不變之特性,它會不停地逝去,不同於時間內的「存有者」。

  還能說什麼呢?我們只能衷心希望,用德文來讀海德格的哲學會比較好懂。從另一句引文中可以看出,海德格本人似乎也這麼認為:德文可以傳達存有的意義,其他語言只能討論存有。

  不過到頭來,海德格也曾說:「若試圖想要讓哲學變得簡單明暸,只會扼殺哲學的本質6。」謝啦,海德格,這下我們可以重建尊嚴了。

  我們需要有人幫助我們更了解海德格。所以,戴瑞,你有聽懂他到底在講什麼嗎?

  「啥?」

  海德格之所以在當代死亡哲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並不只是因為讀者從頭到尾讀完他的大作《存有與時間》之後,從存有的角度來看簡直是要死了。海德格對死亡哲學的最大貢獻是:他要我們正面迎擊死亡,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過一個真實的人生—誠實地活著,並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若不能意識到死,我們充其量只能算是半活著。    


             「好險你來了—
         如果沒有死線,我什麼事都無法完成。」

  有一位學者說,海德格把這個概念闡釋地非常清楚:

  如果能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清楚認識並且坦然面對死亡,我就可以不被對死亡的恐懼以及生活中的瑣事所禁錮—只有在這個前提之下,我才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

  海德格特別強調,只有人類能意識到自身之必死,波斯貓等存有就沒有這種意識。波斯貓為了避免我的狗狗莫西把牠吃掉,可能會發瘋、狂咬,但是貓咪並不知道如果莫西坐大,牠之後可能就必須面對「大空無」(Big Void)了。對死亡的意識是「人的條件」中特有的基本特質,而死亡又恰好是「人的條件」的條件。

  但是多數人都壓抑著這種死亡意識,盡量不去想它。我們都活在對死亡的逃避之中,海德格認為這樣根本不算真正活著。唯有清楚意識到即將到來的終結,人類才能完全了解生命。

  好,所以萬萬不可逃避死亡—我們懂,應該懂。但還是給海德格一個機會,讓他繼續闡述他的想法吧。海德格又進一步說到,等待死亡的恐懼與出手干預生命不同,預期死亡時所產生的恐懼會帶來一種「不可動搖的喜悅」。

  「等等!兩位!怎麼又一個瘋子!所以海德格的意思其實是說:『耶!我會永遠滅絕!太酷了!』—這樣嗎?」

  戴瑞,老實跟你說,海德格的確有些滿有趣的想法。這麼想吧:假設你是凱文.賈奈特(Kevin Garnett),現在正在打NBA季後賽第七場。這可不是週四晚間在夏洛特開打的枯燥例行賽,所以你打得更賣力、更使勁。海德格認為例行賽是「日常」(everydayness),是終極的索然無味。所以就坦然接受吧,戴瑞,此時此刻你正在打季後賽的第七場,能走到這一步多爽啊!

  對海德格來說,最糟的情況就是擁有長生不死的靈魂。這是一個詛咒,把我們放在永無止盡的週四夏洛特例行賽中。

好消息和壞消息

  醫生:我有好消息和壞消息。

  病患:好消息是?

  醫生:診斷報告出來了,你還可以活二十四小時。

  病患:這是好消息?那壞消息是?

  醫生:我昨天忘記打給你了。

討價還價

  阿海請路易士醫師替他做健康檢查。經過仔細的檢查後,醫師對阿海說:「阿海,有個壞消息要告訴你。你只剩下六個月。」

阿海嚇呆了。過了一陣子,阿海說:「醫生,這真是個壞消息。那我必須老實說,我現在還付不出看診費。」

  路易士醫師說:「好吧,那你還可以活一年。」

海德格下鄉去

  海德格要我們活在死亡陰影下的訓誡,受到很多哲學家推崇。甘地(Mah-atma Gandhi)曾說:「像明天就會死去一般活著,像你會永遠活著一般學習。」英年早逝的電影明星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也說過一句經典佳句:「如同你會永遠活著般作夢;如同你明天就要死亡般活著。」

  但我們最喜歡的說法還是西洋鄉村歌手提姆.麥克羅(Tim McGraw)的《活得彷彿沒有明天》(Live Like You Were Dying)。歌詞在述說一名四十多歲的男子,從醫生口中得知他所剩時間不多。副歌裡,男子對朋友說:

  我去高空跳傘

  我去爬落磯山脈

  我在一隻名為傅滿洲的公牛背上待了二點七秒

  我愛得更深、話說得更甜

  我原諒了自己一直抗拒原諒的人

  然後他說:希望某天你也可以有機會,如同即將死亡一般活著

海德格上好萊塢

  羅伯.雷納(Rob Reiner)導演的《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中,兩位患有絕症的六十歲老翁逃出癌症病房,決定完成死前想做的所有事。他們的清單上有刺青、去中國看長城、開賽車、玩高空跳傘(好像我倆以外每個人死前都想做這件事)、征服喜馬拉雅山,以及找到夢中情人。兩位主角一路上把正面迎擊死亡時產生的感觸化作語言,道出了各種經典佳句,如:「善用浴室」、「硬了就不要浪費」、「屁要小心放」。

  這不是一場心靈探索之旅,不過卻也是在生活中與死神的正面交戰。說白點,《一路玩到掛》並不是在描繪兩個把每天當作最後一天活著的人,劇中兩位主角是真實的要死了。但對海德格來說,這兩者並沒有不同:人終將死,死期究竟為何時,多討論也無益。

 

🔎 新書搶先看
《一路笑到掛的生死哲學課》原文索引
【新書|一路笑到掛的生死哲學課】我真的會死嗎?
【新書|一路笑到掛的生死哲學課】為什麼卡繆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生死哲學課  

🔖 本文出自:
《一路笑到掛的生死哲學課:

哈佛哲學家用幽默剖析生與死的一切

作者:Thomas Cathcart、Daniel Klein
譯者:高霈芬

📚 更多內容:
博 客 來
城邦讀書花園
 


arrow
arrow

    創意市集 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