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與溫泉街
打從留下文獻的奈良時代開始,溫泉在日本的治療學史中便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街道與宿場充分整頓,庶民外出、旅行更為方便的江戶時代之後,那些無法治療疾病和外傷的溫泉,幾乎已不再稱為溫泉了。
就連溫泉街,也可說是與湯治場一同發展的。湯治場當中,有的和薩摩街道的日奈久與長崎街道的嬉野一樣發展成熱鬧的宿場,因此溫泉街可以分為湯治場型與宿場型這兩種。湯治場型在昭和中期以後分為「行樂、歡樂型」與「療養型」;至於宿場型絕大多數則是屬於行樂、歡樂型。其他像青森的酸湯溫泉、秋田的鶴之湯溫泉與阿蘇的地獄溫泉等,在江戶時代曾為藩主湯治場的唯一旅館溫泉地,現在大多都是療養型或者是「祕湯型」溫泉勝地,深受熱情溫泉迷喜愛。
湯治場(療養)型溫泉
肘折溫泉(山形縣)與俵山溫泉(山口縣)是日本東西兩地具代表性的湯治場型溫泉街。
以當季山菜、青蔬和水果等整齊排放而聞名的早市肘折,位在月山。溫泉煙霧裊裊升起的山腳下,擠滿了將近20間的湯治旅館。夾雜其中的數間特產店活力洋溢,此外,還有4處共同湯。當中的「上之湯」別名「疵之湯」,是肘折發源的泉源地,對於治療骨折後傷部復原、術後恢復、婦女疾病、神經痛和風濕格外有效。
另一方面,俵山則有將近20間的二、三層木造旅館密布。身穿浴衣的湯治客踏在羊腸石階小徑上前往外湯(共同湯)的身影,讓這個屬於正統派的湯治場,至今依舊瀰漫著溫泉鄉風情。
江戶前期,長州藩主在俵山興建了毛利家的御茶屋(別墅),療效靈驗的溫泉深受世人好評。到了江戶中期,此處的湯治旅館已經多達20間,時至今日依舊是西日本屈指可數,堪稱「風濕名湯」的湯治場。
以湯治場來講,東日本有四萬溫泉(栃木縣)、東鳴子溫泉(宮城縣)、花卷南溫泉峽(岩手縣);西日本則有別府鐵輪溫泉(大分縣)、長湯溫泉(大分縣)與安樂溫泉(鹿兒島縣)。
宿場(行樂、歡樂)型溫泉
行樂、歡樂型溫泉場原本就是以宿場為原型,通常會在交通方便的土地上發展,主要立地於山間或海邊。不過,在山間發展的溫泉場幾乎都會開闢在河畔旁。
在羽州街道發展成宿場町的上山溫泉(山形縣),正好位在米澤街道的分歧點上,同時也是松平氏三萬石的城下町。在歷代藩主允許百姓設置「大湯」(外湯),以及在提供旅行者食宿的旅籠裡汲取內湯的情況之下,此地也發展成繁榮的溫泉街,不僅吸引了湯治客,就連執行參勤交代任務的大名,以及前往藏王山與出羽三山參拜的旅人也接踵而來。今日這個地方依舊保留著武家屋敷大道,形成一個風格獨特的湯町。
開闢於菊池川,注入有明海河川流域旁的山鹿溫泉(熊本縣),是蓬勃發展的薩摩街道的宿場町;這條街道在肥後(熊本縣)亦稱豐前街道。山鹿是肥後米一大集散地,稻米批發店鱗次櫛比,富商輩出。當地溫泉之豐沛,讓整個溫泉鄉流傳著「山鹿千軒,何須木盆」(洗衣服不需要用到木盆,直接用放流的溫泉沖洗即可)這句話,進而成為人潮熱絡的「招牌」。就連肥後藩的細川公、薩摩藩的島津公和人吉藩的相良公等大名,在執行參勤交代的時候,也曾在此浸泡溫泉數次。
與中山道交會的甲州街道唯一宿場下諏訪(長野縣),以「擁有溫泉的門前町」而聞名。坐鎮在諏訪湖北岸,從諏訪大社下社秋宮旁發展成門前町的下諏訪溫泉,因名湯「錦之湯」廣為人知,加上擁有「旅籠40間」,在當時堪稱規模最大的溫泉鄉。這個貝原益軒、十返舍一九、葛飾北齋等人亦曾投宿的湯町,今日依舊可見江戶期創業的旅館。
🔎 新書搶先看
【新書|日本溫泉究極事典】溫泉的還原力
【新書|日本溫泉究極事典】歷史悠久的外湯
![]() |
🔖本文出自: 作者:松田忠德(MATSUDA.TADANO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