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單人旅行來到花蓮時,一騎上摩托車,習慣性地以在西部城市馳騁的快速步調前進,一時竟很難接受花蓮市區街道上人與車的「慢慢來」。然而,在這個城市生活幾天後,便會不自覺地愛上這樣的「慢」,而且刻骨銘心一輩子。
關於花蓮,有太多太多值得走訪的景點,即便只是花蓮市區,都有著許多令人驚艷的風景。
七星潭
原以為它是一池潭水,後來才知道它是一個鋪滿礫石灘的新月形海灣,車子駛出中部橫貫公路,第一個想到的永遠都是七星潭。晴天的時候,一望無際的湛藍,開闊了鬱悶的心靈;陰天的時候,一片碧綠,新鮮了凝滯的壞心情。
每一次去七星潭,總感覺七星潭又變了些,變得更工整匠氣,但我仍然喜歡最原汁原味的優雅靜謐。儘管,我無力阻止時間的步伐倉促挪移,也無力抗拒人工化的景色將逐漸取代原始與自然,但我仍極力在時間的夾縫中,試圖尋找一丁點七星潭最初始的味道。
我最愛七星潭邊遍佈著的大小石頭,可以供我肆無忌憚坐下來,不用擔心等會兒起身會沾著一屁股的沙。我也最愛在海邊看著一對對情人相依偎,目光一致望著眼前的寬闊。同時最愛在海邊看著天真孩童追逐浪花,戲水嬉鬧。更是最愛在海邊看著一家大小騎著腳踏車,恣意地讓海風輕拂臉龐。
浪潮往岸邊推進,啪啦啪啦地溫柔按摩著礫石子;浪潮往海裡退去時,嘎啦嘎啦地帶走了一些礫石子;潮來又潮去,總覺得濤聲能隨著我的心跳起伏波動,湛藍的海水能澄淨心中一切塵埃。在海邊,一幕幕的風景,一點孤寂,一些歡樂,一些甜蜜,佈滿石子的七星潭,著實令我深深著迷。
▲喜歡大海,不同的天氣有著不同的美妙。岸邊堆疊的石頭、後方的白色浪花與湛藍海水,或是從遠方瞭望的遼闊海景,靜靜聽海,潮聲熨平了皺雜的心。
※CANON 400D SIGMA 50-150mm
※Fuji Natura S f1.9 parade100
※Canon 400D 50-150mm f2.8
▲海邊的狗兒,悠哉地在砂礫灘上漫步,等我發現時,牠已經快要走出我的視線。光復糖廠中的民宅,那隻看門狗傾著頭,彷彿知悉我要為牠拍照似的,擺出可愛的姿勢。
※Canon 400D 50-150mm f2.8
松園別館
飄著細雨的冬日傍晚,松園別館的遊客已是三三兩兩,這裡顯得格外寧靜安詳。經過雨水滋潤過的青草地,滿是盎然清新的綠意,好幾棵蒼勁的老松屹立不搖,像是一把把綠色大傘庇蔭著此地。從松園別館眺望遠處,花蓮港就在眼前,那無盡延伸的長堤、指引著船隻方向的紅色燈塔、一望無際的深邃大海,又或是一艘艘自遠方歸來的船隻。
往別館主建築走去,發現正在進行一場攝影展「浮生夢遊──詩人的攝影手札,陳克華攝影展」。多年前,在我身著白衣黑裙的青澀年代,曾對陳克華先生的詩作深深著迷。那一刻,當我再看見這個熟悉的名字,心頭忍不住顫動了一下,跟隨著他的詩句、影像,回到了那個成天嗑著詩集的時光。坐在教室裡,自黑板前老師的叨絮抽離,沉浸在筆尖於橫線筆記本上跳舞的曼妙滋味裡,自以為;蹲在誠品書店現代詩書架旁,咀嚼著一本本不同作家、不同年代的詩文,偏離我生長年代的、超越我想像的抽象後現代,自以為。曾經,我是如此喜歡讀詩,喜歡自己信手拈來的詩句,儘管當時的自以為,成了現在的不堪入目。好久好久不再如此沉迷於詩句裡了,但想起了那個摻雜著酸甜與苦澀氣味的歲月,我似乎看見了最初、最單純、最不畏懼的自以為。曾經喜歡詩,現在喜歡攝影,然後在此,我有幸遇見詩人陳克華的攝影展。
松園別館的整體空間不算大,但有其精緻迷人之處。老式建築的風味,不論是水泥或木造,都能融合得恰到好處。我尤其獨愛幾間房子屋瓦上的青苔,還有爬了一牆的藤蔓,像是記載著松園幾十載的青春歲月,傾訴著一個個屬於松園的動人故事與傳說。天色漸暗,屋內燈火一盞盞點亮了,在有著些許涼意的傍晚,我愛那溫暖的燈火,像是旅人的依歸,陪伴著我嗅著這兒的每一吋文藝香氣。天空仍滴滴答答下著雨,將這裡襯托得更具幽古之情。我將相機調整成黑白模式,試圖把眼前的彩色世界,用最單純的黑白記錄下松園風景,依然像是過去那樣的,自以為。
從踏進松園的那一刻,我便已愛上松園。喜歡這樣一個能讓我靜心的藝文空間,豐富了我的視界,梳理了煩躁的心。平平靜靜地,沐浴著松果與詩文揉合的藝文氣息。
▲松園別館的幾棟建築物,牆面爬滿了藤蔓,像是在為它做件衣裳似的;屋瓦一層厚厚的青苔,還有落了滿屋頂的松葉。其實,松園別館本身就是一首詩,一首可以反覆誦讀的詩。
※CANON 400D 18-55mm
林田山
我真的很喜歡林田山,也許是愛上那黑色石瓦片上厚厚的青苔,或是愛上籠罩這村落的靜謐平和。
林田山林場開發於日據時代,在伐木業興盛的年代,此地曾經歷過繁華、熱鬧的年代。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政府禁止伐木且歷經一場祝融之災後,原先的居民漸漸搬離了這裡,徒留一排排以臺灣檜木建造而成的日式住宅。非假日時,遊客還不算多,且大多遊客都集中在遊客中心那一區,日式宿舍則人煙罕至,而我卻愛極了那區的清幽。
漫步於小徑中,兩旁盡是古色古香的日式宿舍,細心觀察每一間房子的特色和庭院造景,少了人聲喧嘩,多了幾分思幽之情。以綠色油漆為基調的木房,有些斑駁、有些腐朽;黑色的魚鱗屋瓦上,些許殘缺,疊著厚厚的青苔。走過了六、七十年的歲月,房舍舊了,人也離開了,那繁榮的景象已不復見。門前的花草,雖然還賣力地往上伸展,燦笑著,卻仍抵不過從櫥櫃縫隙中透視到的破碗、生鏽的餅乾盒、長滿灰塵的彈珠汽水瓶還有佈滿屋簷的八卦蛛網隱含的蕭條沒落。幾戶人家前,應景地擺著聖誕樹,又或是曬著蘿蔔乾,在屋舍儼然、老舊靜謐的巷道中,格外顯眼。那或許是這裡殘存的一丁點生氣,又或許是摩里沙卡居民不願撤退,堅持捍衛的依稀記憶。
走過了日式住宅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廣場,有著林業展示館,展示著林田山工作站的歷史;也有一家走過數十年歷史現今僅存的「柑仔店」,販賣著多少四、五年級生的孩提記憶。林木扶疏中,拾階而上,青苔爬滿屋簷、樹木、石階,一條過去載運木材的鐵道從左綿延至右,孩子們爬上爬下,遊客則爭相拍照。往上走,那老檜木房舍摻雜著濃醇的咖啡香,現在成了林田山咖啡館。再往上走,是一座黑色的老吊鐘,紀念著幾年前的那一場無情大火,吞噬了康樂新村三十多幢的日式房舍,屬於林田山的部分歷史與回憶也通通化為灰燼。
※CANON 400D SIGMA 50-150mm
▲我很喜歡觀察局部的散步風景,局部的視野帶來不同的感受。如同褪色的木屋前兩株盛開的花,如同長滿青苔的屋瓦。
※CANON AE-1 Fuji X-tra400
站在日式平房前,一位婆婆坐在家門口擺著小攤子兜售酸梅汁、彈珠汽水等,三三兩兩的遊客圍繞在旁,我在一邊看著婆婆和遊客相談甚歡,不知道為什麼,那一幕風景竟令我動容。站在那兒,不想往前一步打擾,卻也捨不得轉身離去。過了半晌,沿著階梯往下走,可以到達中山堂,一個過去林田居民的聚集會所,也是觀賞電影的娛樂場所。中山堂空間寬敞,約莫有一個籃球場之大,全由檜木建造而成,但室內卻看不見任何一根樑柱。中山堂裡頭還陳設著兩部老式電影放映機,一排一排的長木椅已不再滿座,但當年那人手一支冰棒,擠進這裡以歡笑度過漫漫長夜,驅走山居孤寂的中山堂,就像是散場的電影,餘韻仍在這檜木房裡飄蕩著。
林田山,或許帶點寂寞的氣息吧!我想。但總該有些寂寞的價值,專屬於此。有著小九份之稱的林田山,日式韻味卻比九份來得還要濃厚太多。人群往咖啡館走去,我卻反方向鑽進老街道裡。倚著木房的腳踏車,緩慢了時間的步伐;開得繁盛的九重葛,繽紛了成排的老木房;夾道中的狗兒,流露著孤獨的眼光。生銹脫漆的鐵椅,傾訴著歲月的衷曲;懸掛在樹上的晴天娃娃,背負著人們渴望溫暖的願望。門外那雙豔紅的木屐,踏過摩沙里卡一整個世紀。
那一個下午,我穿梭在摩里沙卡,隱隱約約地,我似乎明白,「歲月」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CANON AE-1 Fuji X-tra400
▲這些是尚未經過政府整修的原始房舍,總是比那新穎的仿日式房舍,還要來得更加迷人。
※CANON 400D 18-55mm
▲這第一次來到林田山,拍下這木造房門前的紅木屐;有趣的是,第二次再到林田山,這一雙紅木屐的排列角度竟然幾乎雷同。於是,我將照片列印成明信片,把它夾在信箱裡,當作給老奶奶的禮物。
※CANON AE-1 Solaris 400
▲林田山的街道上,從生了鏽的斑駁鐵椅與鐵馬,亦可讀出歷史的韻味。
※CANON AE-1 Fuji Pro400H
▲廢棄的木門成了裝飾品,藍色鐵皮屋外濃濃原住民風格的信箱,藝術是無所不在,等我慢慢發現。
※Canon AE-1 Fuji X-tra400
慢城印象
一個人散步的時候,少了旁人的意見,可以自行決定前進的方向;一個人散步的時候,少了旁人的叨絮,卻獲得更多與他人對話的機會。
站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東西橫貫公路牌樓下,那位原住民大哥用宏亮的嗓音朝我喊著:「妹妹!時間還很早,趕快再騎車進去看風景啊!裡面很多地方風景很棒,妳一定要去看看砂卡礑!」或許是大哥的熱情,催化了我一個人往山裡去的勇氣,於是,我真的看見了清澈碧綠的砂卡礑溪水,像一塊美麗的玉石,在溪水流動間,一閃一閃的發光。
「嘿!你在等火車經過嗎?」一位大伯騎著特製的腳踏車,後方拖曳著行李箱,熱情對我呼喊。從大伯的外表看起來,似乎是比爸爸還要年長。他說他從台南往南走,沿著南迴到了台東,再到花蓮,準備環島一圈。那天,他已經在吹奏環島練習曲的第七章。「欸!火車!火車!趕快去拍!」大伯面向著鐵路,所以第一時間發現了有火車經過。但等我準備好時,「啊!只有兩節車廂耶!」我一邊拉長著鏡頭,一邊慌張說著。「沒關係啊!拍就對了!快拍快拍!」大伯早已拿好他的單眼相機,開始拍了起來。接著,又請我幫他在這台八線與台九線的交叉口拍張照片留念。拍完照以後,大伯又騎著腳踏車準備向右轉往蘇花公路前進了。我目送著大伯單薄的身軀與拖曳著行李的單車,漸漸遠去。住在不同城市的我們、歲數差很多的我們、素昧平生的我們,卻因為正做著同樣一件事「環島」,而在此有了交集。那一刻,溫暖的熱流流竄全身。
我就是這樣喜歡花蓮,常常在中央山脈的這一頭,想念著另一端。想念台十一線上和海風一起馳騁的快感,想念台九線縱谷間的處處綠意。更重要的是,那裡有著溫暖的人情味,像是第二個家一樣,隨時張著雙臂歡迎著我。
▲兩張照片的角度都是蹲下來的視角:一半的腳踏車與一半的門口,一塊營業中的木牌與一些些時光二手書店內的風景,透過夜晚的昏黃燈光,這樣的景致更迷人。
※Canon AE-1 Fuji X-tra400
▲當時,這裡還是舊書舖子,詩人楊牧先生的故居,偶然看見一塊有歲月吻痕的招牌,孤獨地躲在小房間裡。
※CANON AE-1 Fuji X-tra400
▲喜歡木頭椅子的紋路與質感,靜靜地在書店一隅等待,等待有人願意依偎著它,沉浸書香世界裡。
※CANON AE-1 Fuji X-tra400
本文出自:《台灣街角小旅行:emico的散步地圖》
作者:emico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