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第二個心臟,反映身體健康
人體的構造非常特殊,所有器官都有神經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經區塊,就是所謂的反射區。反射區中,最重要的當數足底六大反射區,分別是:腎上腺、腹腔神經叢、輸尿管、膀胱、尿道,透過安摩刺激,加速代謝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進而達到治療及排毒的功效。

人體的十二條經絡中,腳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計有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等。

這六條經脈的根部,分別在腳上的六個穴位中:足太陰脾經──隱百穴、足陽明胃經──厲兌穴、足少陰腎經──湧泉穴、足太陽膀胱經──至陰穴、足厥陰肝經──大敦穴、足少陽膽經──足竅陰穴。

且足踝關節以下就有三十三個穴位,雙腳穴位達六十六個,分別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如能經常刺激足部穴位,就能達到養身保健的作用。

《黃帝內經》中即有記載,刺激腳趾與足部之後,刺激會循行經絡反射至體內臟腑器官,在治療上具有顯著的功效。

人體的經絡遍佈全身,很多身體上的不舒服,都可以藉由足底穴道按摩來做適當的舒緩。而有些穴位無法安壓到的,就可以靠熱水足浴來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在中醫的足療法中包括了兩部份:足浴、足底按摩,即是運用中醫原理,集治療和保健為一體的自然療法。中醫理論記載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腳根,其中又以腳根為四根之本。

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能夠準確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

《黃帝內經》也提到:「人之衰老始於足,足血營則身心健。」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可見腳對人體的重要性。

『足浴』
自古以來,人們非常講究泡腳,民間就有「春天泡腳,升陽固脫;夏天泡腳,署濕可袪;秋天泡腳,肺潤腸濡;冬天泡腳,丹田溫灼」的說法。

從中醫觀點來看,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藉由把腳浸泡在溫熱的水中,可直接刺激經絡穴位,改善氣血循環;經由穴位、經脈傳入體內,以激發人體正氣,平衡陰陽,達到預防和抵禦疾病的目的。

中醫學經常強調「頭寒腳熱」是最有益健康的,但一般人的體質正好與此相反,腳步受寒,並從腳生。尤其排汗功能不佳,體質較虛弱的人,手腳容易冰冷,因此常有小毛病出現,例如容易疲勞,形成「體寒」的身體漸漸改善,讓血液流動恢復正常,促進新陳代謝。

熱水足浴為傳統養生的方法之一,由於實行方便,因此受到民眾普遍喜愛。

熱水足浴的定義是指腳部、足踝、小腿等局部泡在41─43度的熱水裡15─30分鐘。此方式可提高身體核心與末梢肢體溫度,降低交感神經活性,提高副交感神經活性,使人有放鬆及舒適的感覺,同時減輕疲憊感,改善睡眠品質。

001-1.jpg  

『中藥足浴』
除了熱水足浴之外,還可以利用中藥材來加強治療疾病及促進新陳代謝。使用的藥材有以下幾種:
○茯苓:
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澤瀉:
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泄熱。
○防己:
苦、辛,寒。歸膀胱、腎、脾經。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桂枝:
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生薑:
辛,溫。歸肺、脾、胃經。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艾葉:
苦、辛,溫。歸肝、脾、腎經。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

※中醫小博士
『藥足浴』 
將茯苓3錢、澤瀉3錢、桂枝3錢、生薑3錢、艾葉3錢、防己2錢,用2000cc的水大火煮滾即可,待稍涼後即可進行足浴。

『足底按摩』
足底按摩治病強身的理念,從五前年前就存在,稱之為「觀趾法」。

《黃帝內經》足心篇早有對足療的論述,名醫華陀在《華陀密籍中》將其稱為「足心道」。

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在《奇經八脈中》中指出「寒從腳起」,故腳部為治病的根本泉源;藥王孫思邈的長壽秘訣之一,便是每天揉按腳底,重點在湧泉穴。

足部的一些特定部位,是臟腑經氣輸注和聚集之處,給予一定的按摩刺激,可治療相應的內臟疾奐。足心集中了與身體所有器官相關的經絡穴位,適當地刺激,能夠刺激腎上腺,促使腎上腺分泌激素,激發皮膚細胞的活力,增強其新陳代謝,減少色素沉著。

故按摩足底有助於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機能,還有助於延年益壽。

001-2.jpg  001-3.jpg  

■足療促進新陳代謝,健康又瘦身
當全身血液循環不佳時,就會產生內臟功能和內分泌失調的現象,體內毒素若不能及時排除,新陳代謝速度過慢,造成脂肪堆積,出現肥胖。而下半身水腫,多半是血液與淋巴循環不佳所造成的,也可以利用足浴及足底按摩還促進循環、改善水腫。

足療不僅可以幫助減肥,還有保健作用,透過熱能及按摩來刺激穴位,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收到排毒燃脂、減肥瘦身的作用。

■哪些人不宜做足療
皮膚感覺異常者、血液循環不佳,有出血傾向如胃出血、子宮出血、血友病症狀者、婦女月經期及妊娠期、足部有急性發炎或開放性傷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者、高血壓、急性心肌梗塞或嚴重疾病者皆不宜採用足療方式。

此外,由於下視丘為體溫調節中樞,年紀太大或太小者,下視丘功能不佳,尤須注意泡腳的時間與溫度。

■足浴及足底按摩的方式
『保健足浴
★足浴的重點在:水的溫度、浸泡時間、水位高度。
1.水溫在40—43度之間,組織溫度的變化已維持在穩定狀態,若足浴的溫度超過45度,便會刺激表皮末梢神經,並會有燒痛的感覺。
2.泡熱水在20—30分鐘內可達最大血管擴張作用,若超過30—45分鐘以上,則會使組織充血且血管收縮。若仍持續泡足,收縮的血管無法經由血液循環適當散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甚至易導致燙傷。
3.足浴以能淹沒足踝內部上三吋為宜。足踝部位下肢重要的穴位「三陰交」,其位於足內踝高點上三吋(1公分),脛骨後緣,如能經常刺激此穴位,就能達到養身保健的作用。

『養生足底按摩』
1.先進行泡腳足浴約20分鐘,讓足部毛孔張開。
2.泡的時候用手緩慢、輕鬆地按摩雙腳,先從腳背開始至腳心,直至發熱為止。
3.也可在浴缸或熱盆中放入小鵝卵石,每天光腳在上面踩30分鐘;或每天洗腳後,用手或絲瓜類的天然植物,用力摩擦足心;或晚上臨睡前兩足互相摩擦足心,直至發熱為止。

■醫生小叮嚀
按摩後再喝溫開水,幫助排出代謝的廢物。最好選擇在晚上睡覺前做,這樣有利於睡眠。

飯前、飯後30分鐘內不宜進行足療;飯前做會抑制胃液分泌,對消化不利;飯後立即按摩會造成胃腸的血量減少,影響消化。


 

 本文出自:《瘦出好體質!一輩子受用的中醫享瘦聖經

2AF701         

作者:陳建輝,蕭善文

出版社:創意市集logo2.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創意市集 出版 的頭像
    創意市集 出版

    創意市集 出版

    創意市集 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