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犬」這個名詞最早是從日本作家酒井順子《敗犬的遠吠》這本書而流行起來的。酒井在書中是從女性自身的觀點來談未婚與已婚的心態差異,以及對於社會壓力的嘲弄。
從她書中的文字來看,在日本女人之間是以婚姻狀態來畫出一條明確的分水嶺。站在兩邊的對象其實涇渭分明,已婚者有著勝利的感覺,而未婚者則飽受壓力以及社會的偏見。酒井順子以此字眼自喻,就好比兩隻狗打架,勝利的狗耀武揚威、而失敗的狗只能夾著尾巴遠遁。
以日本過度集體化的社會型態而言,我其實還蠻能想像那種情境。到了一定年紀,無論男女只要沒有結婚,必然會遭受極大的社會壓力。
台灣社會雖然沒有像日本這麼極端,但以婚姻做為人生的切換點,似乎仍存在於許多人的觀念中。到了一定年紀後,父母給予的壓力不說,每到年節時分,長輩們的「關心」也必然讓很多人心生厭煩。
這也導致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後,都開始莫名地產生恐懼感,並急切地想做些甚麼改變。畢竟我們還是社會化的動物;不管自己覺得自己單身生活再美好,但當周圍的每個人都「覺得」妳該結婚、或是妳該如何如何時,還是很難完全不受影響。即便你自己有著堅強的主見,往往也得花很許多心力跟這股強大的輿論壓力對抗。
對抗雖然未必會輸,但無論勝敗難免會耗損能量,也會因為反作用力造成自身的受傷。這也是為何「敗犬」這名詞對很多人而言,會下意識地產生排斥以及反感。更糟糕的是,外人還會有某種「刻板印象」,覺得一定年紀卻沒結婚、甚至也沒有穩定交往對象的人可能是因為性格有問題、難搞、眼光太高或是難相處,所以最後才變成這樣,導致誰也不想把這名詞放在自己頭上。
簡單地說,「敗犬」面對的不單單只是「有沒有結婚」、「會不會寂寞」這樣層面的問題而已,甚至會因為別人這種有色眼光,在職場、人際互動、他人印象等層次帶來困擾。
除非妳真的是討厭男人、完全不打算結婚,不然其實可以更早做準備。不然等到這問題臨到頭上、被動因應時,其實已經籌碼盡失,也很難做出甚麼重大突破。反而很可能只能隨著世俗價值去相親,或是一輩子跟輿論及親友壓力對抗到底了。
如今最可能被關切的女性,與一般人認知已經有很大差異。二十年前,這還是個小眾問題,一般人的刻板印象可能也沒錯。可是到了今天,這些女生其實已經不是小眾,而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甚至一些妳從來沒想過會被稱為敗犬的女性,逐步變成了「敗犬的高危險群」。
這些女生們,她們並不排斥婚姻、不是女強人,可是卻因為市場變遷,她們成為戀愛市場上的弱勢。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她們其實對此毫無警覺,而一直使用錯誤的戀愛策略……
新書搶先看
【新書|愛情市場學】戀愛不只是一種本能
【新書|愛情市場學】80分女孩,是妳嗎?
本文出自: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