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再次造訪同一個地點」,如果抱持著這樣的信念,其實就少了些反覆咀嚼、越嚼越有滋味的樂趣。我,是來了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以後,才慢慢了解寶藏巖聚落的二三事。而又因為從那些歷史事件中理出一些頭緒與情感後,決定再去散步一次。「遺世獨立」是我對寶藏巖聚落的第一印象,隔絕了汀洲路上的車水馬龍,遠離了世俗塵囂。形形色色的屋舍,像是野生的花朵般有些失序地在山坡上生長,稍遠處則林立著都會大樓,難以置信,寶藏巖這片土地竟能安然隱於台北市

z79980021

  經過了一間名為「寶藏巖」、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廟宇後,必須先在入口處進行參訪登記,然後,望見那整齊排列的招牌綠色信箱後,隨意轉個身,處處可看見「寶藏家園」的標語,警告著來這裡散步的人們,可別打擾了仍然住在這裡的居民。我同意彼此相互尊重的觀點,但也不得不承認,踏出去的腳步因此變得有些遲疑猶豫、有些膽顫心驚。沿著蜿蜒巷弄與階梯緩坡,或許來的時機不大對,大部分的房子都是門窗深鎖。偶爾,在某個小屋子裡,遇見藝術工作者的展演,或者,在某個樓頂陽台,發現幾個有趣的藝術裝置,像是尋找寶藏般,展開一場神祕的冒險。

 

 

 寶藏巖國際藝術

  一談起寶藏巖聚落的歷史,就像是一個曲折糾結的故事,以不同的觀點切入,便有不同的解讀。將時間追溯到光復初期,有些居民進駐新店溪畔,搭起砂石工寮,這些工寮就成了寶藏巖最早的住戶。爾後,原本被軍方接管成為軍事重地的寶藏巖,在營區內的老兵一步步突破禁建防線之下,沿著山勢搭起簡陋的房舍。多年來,隨著社會變遷,一批又一批的城鄉移民陸續湧入,從幾十戶擴張為幾百戶,一間間水泥或磚瓦房,如積木般在山丘上層層堆疊,遊走於違建法令的邊緣,他們也一直是這樣安身立命地生活著。然而,違建終究要面對拆遷的命運,只是長期居住於這裡的居民們,又怎麼能夠輕易地割捨扎根於此的深厚情感?在溝通協商的過程中,似乎難以取得共識,於是一波波的陳情抗爭,愈演愈烈,甚而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2004年,台北市文化局正式將這裡登錄為台北市第一處聚落型態之「歷史聚落」,並將此打造成國際藝術村,讓駐村藝術家進入這個老舊的聚落,與居民共同生活,並以創作來傳遞對當地人事物的感受,希望能以「共生」精神,創造聚落更美好的未來。那些紛紛擾擾,時至今日似乎漸漸平息,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也熱鬧地開始營運,政策、聚落歷史文化、居民生活情感之間的糾葛,恐怕還是得留待故事裡的人自個兒詮釋。

z79970006

  而我,閱讀過了一頁頁寶藏巖聚落的歷史後,再度以旅人的角度在狹窄的巷弄中攀爬行走,在錯綜複雜的歷史與情感中來回穿梭,在駐村藝術家的展演活動中尋找寶藏巖獨有的「寶藏」。「心房廣場」種滿各種顏色的蔬果與植物,象徵著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交織出繽紛的生活色彩。「尖蚪」在兩層樓的老房賣著咖啡,在廚房後院播映著影片,二手家具與老舊的擺飾,營造了「家」的隨興自在感。「都市酵母」期待能活化每個都市裡的酵母,觸發都市人對生活的細膩觀察,讓人與都市產生更為緊密深刻的連結,然後對自己所生長的城市,有一種無以名狀的驕傲。

 79980002

  第二次來訪,我不再像上次那樣怯生生的,踏出的步伐似乎也變得輕盈多了。或許是因為揭開了這神秘的面紗,反而能讓我更自然地親近這裡,撫摸著歲月留下的傷痕。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後,我還會再來「寶藏巖」好好地挖寶。

 


本文出自:《台灣街角小旅行:emico的散步地圖

2AF205  

作者:emico(陳婉玲)

出版社:創意市集logo2.jpg    


arrow
arrow

    創意市集 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