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父母可以採取哪些行動?
「我曾經因為沒有鞋子而哭泣,直到遇見一個沒有腳的男人之後,從此我就再也不哭了。」

——波斯諺語

在今日物欲橫流的消費型社會當中,要傳達給孩子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訊息之一,就是擁有金錢和買東西並不一定能讓他們快樂。事實上,過於拜金很可能會讓他們過得不開心!如果想要教導孩子這個道理,當然,首先就是要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嗎?

大部分的美國青少年並非如此。

有百分之七十五的青少年認為「非常有錢」是「非常重要」而「必要」(這個比例是一九七○年的兩倍)1。另外,普林斯頓社會學教授羅伯特.伍斯諾(Robert Wuthnow)進行的調查中,比例高達百分之八十九的人認為美國社會太過於拜金,但還是有百分之八十四的人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錢,百分之七十八的人表示擁有「漂亮房子、新車以及其他好東西」是「很重要或蠻重要的事」。

儘管從數據上看來,現在美國人的富裕程度是一九五七年時的兩倍,然而表示自己「非常快樂」的人卻從百分之三十五降到了百分之三十二。

希望大學(Hope College)的社會心理學家暨作家大衛.邁爾斯(David G. Myers)認為,「這種『財富增加、心靈萎縮』的現象是『美國人的弔詭』,比起過往,現在的我們有大房子和破碎的家庭,有高收入和低迷的情緒,受到保障的權利和越來越看不到的禮貌。

我們努力要賺錢,生活卻常常經營得很失敗,我們因為財富而歡欣不已,卻渴求找尋目標,我們珍惜自己的自由,卻期待和別人建立關係。身處一個豐饒的年代,但我們的心靈卻覺得饑渴。」2

根據邁爾斯的觀察,我們渴求消費的原因有二:我們一直調高自己的物質標準,而且我們想要和別人比較,尤其是那些比我們擁有更多的人。這也正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想要在自己的房間裡弄個娛樂中心(彩色電視、電腦、網路連線還有PS電玩),而他們的祖父母卻會因為客廳裡擺了一台黑白電視而開心不已。

但是,如果財富沒有辦法讓我們開心,那究竟是什麼呢?

 

伊利諾大學的心理學家艾德.迪納(Ed Diener)和他的兒子羅伯特.比滋華.迪納(Robert Biswas-Diener)研究了不同國家與文化的「主觀幸福」,或是自述的快樂。

他們發現加州遊民最想要的不是豪宅,而是親密與信賴的友誼。而在印度加爾各答所進行的類似研究卻發現,雖然這些遊民物質上比加州遊民更為窮困,但是他們可不會對生活不滿足,因為他們可能有穩固的社會網絡關係。

事實上, 迪納指出研究最重要的結果之一是「所有最快樂的人似乎都有好朋友」3。

那就是我們需要相信自己,以自己的言行傳達給青少年的東西——建立、維持以及珍惜與別人的關係,這才是快樂生活的關鍵。身為父母,要如何在孩子生活裡的物質誘惑以及強調朋友與家庭的重要性之間,發揮調和的功能?

以下是我們的一些建議。

幫助孩子在學業、工作以及玩樂之間,找到正確的平衡點。

你的孩子在學校裡的表現還算合格嗎?

如果不是,你可能需要幫助他擬定讀書計畫,騰出足夠的時間好好作功課和讀書。他們是否參加像是運動、音樂或是學生會之類的課外活動?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可以幫助他們拓展興趣,而且還可以讓他們認識新朋友和值得信任的成人益友。

你的孩子花在電腦或是玩遊戲機的時間有多少?

如果你認為時間超過太多,應該要和孩子協商出何時玩電玩、可以玩多久的相關規則,這項協議也可以訂出增加電腦使用時間的辦法,比方說,以同等時間和兄弟姊妹相處,或是參加放學後的社團或運動隊。

要是你的孩子有兼職工作,請你換算每週的工時是多少個小時?

除非這份工作收入是家中必要的經濟來源,否則沒有任何一個青少年必須奮力工作,以致對學業表現造成負面影響,或是嚴重限縮了其他社交與娛樂的機會。尤其當你的孩子打工只是為了多花錢的時候,就必須限制他們的打工時數,而且要確定他們能在與親友的活動裡,享受美好的平衡。

孩子每個星期都會花好幾個小時,前往當地的購物中心閒逛嗎?

在購物中心裡消磨太多的時間,只會造成青少年對自己已擁有的東西感到不滿足,而且會讓他們更難以抵擋亂花錢或是偷東西的誘惑。所以了,方法一樣,如有需要,也必須下令限制。你可以提出這樣的限制,在他們有需要進行特別採購的時候,才可以去購物中心。也請你務必要確定當地購物中心是否藏有危險陷阱(舉例來說,幫派、皮條客等等,),而且也要好好教育孩子防範之道。

鼓勵孩子,不妨有一點點的「反流行文化」。

我們的意思是,鼓勵孩子成為一個獨立又獨特的人,不需要成為所有短暫潮流的奴隸。

當我們知道孩子拒絕穿上縫有名牌標誌的衣服,反而前往廉價舊貨店購買衣服、普通的產品,或甚至自己動手做衣服的時候,我們都會大力讚揚孩子的這些努力。只要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嘲笑某支廣告、批評某項產品或是質疑最新的流行文化符號時,詢問他們、讓他們說明自己的想法。他認為行銷業者真正傳達的訊息是什麼?為什麼他對於這個訊息「不買單」?在許多的人生大道上,領導者和追隨者的不同之處是什麼?可以多和他們討論。

外,孩子和他的朋友要如何展現「獨立性」,而有別於行銷業鼓勵的「從眾心理」,不妨都可以運用這些問題問問孩子的想法。

別鼓勵你的孩子成為企業行銷業者的活動式廣告,尤其是那些讓你覺得被冒犯的品牌和廣告,更是如此。孩子可能會辯稱,他們有「權利」穿上他們想穿的任何一件衣服。請向他們解釋,他們的確有權利穿著適合時令與年紀的衣服,而身為父母的責任是要確立「合適」的界線。

舉例來說,促銷菸酒品牌的T恤就越過了青少年的界限。如果你的孩子想要穿的是宣傳阿姆等類型的藝人的衣服,你可以用這種方式向他解釋:「他音樂裡的歌詞美化了對女性施暴這件事,要是你的媽媽(姊妹、女朋友等等)以為這也是你的態度,她們一定會覺得很受傷,而且還會覺得被冒犯,這也就是為什麼你不適合穿這件衣服的原因。」

讓感激成為你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價值。

花一點時間,停下腳步,細數你所得到的各種恩惠。

在物欲高張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而且通常都是在我們渴求下一個東西的時候,才會想到它們。從現在起,當某人收到了禮物,或者是你買了有利於全家或讓生活更便利的某項物品,先停下來,享受這個片刻,強調你能夠買下所需的用品是多麼幸運又令人感激,重點要放在整個家庭或某一個人會因而受惠,而不是這個物品值多少錢或是看起來如何。

所有的孩子都應該要被教會如何向送禮者(也包括父母)口頭表示感謝,寄發簡函或電子郵件也可以,你一定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永存感激之心。

當你拿到某些東西,也應該送給別人某些東西。

有個方法,可以讓饋贈這件事顯得更加周到,就是要求家人至少偶爾在得到新東西的時候,也要把自己的其他類似物品分送出去。

舉例來說,要是你的女兒拿到一套上學穿的新衣,也請她選擇一些衣服捐給當地的遊民收容所或是愛心回收站。我們可以運用這個過程,與孩子討論我們要如何增進更大的社群福祉。
要是當地或國內其他地方發生不幸或是受到天然災難襲擊,許多孩子會以幫助受害者的方式,撫平自己的恐懼。不論是募集衣服和毯子、裝填沙袋、協助清運工作或者只是單純捐錢,在這些行動當中,孩子都能夠展現驚人的慷慨和愛心。

我們要幫助青少年了解,這種衝動不應該只限於災難發生的時候,人們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各種需要。全家人應該至少要找一個管道進行定期志工服務,例如慈善團體、教堂或是社區組織都可以。

讓孩子了解有許多人的物質更為匱乏,而不應該要去跟那些更富有的人比較——這是父母的重責大任,懂得感恩的孩子,遠比那些總愛忌妒的孩子來得更快樂。

要與孩子展開對話,而不是對他們訓話。

請好好努力和孩子進行雙向溝通,要是孩子認為你開口只是為了要訓人或嘮叨,他們很快就不會理你了。所以,要向他們提問,然後認真聽取他們的答案,如果你跟孩子的見解不同,提供你的看法並且解釋原因。雖然你沒有辦法讓子女的立場跟你一樣,但是你要將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標準說明清楚。

青少年出現反叛現象是很正常的事,但希望他們有聽進你的話,而你的指導可以在他們人生的關鍵時刻造成不同的結果,這的確很有可能實現。在某個針對一千八百三十八名中學生的調查當中,那些會固定與父母敞開心胸討論重大議題的青少年,也會努力達到父母的期望4。

如果你想要在子女的價值體系中,調和行銷業者的影響力,就必須能夠掌握現今流行文化的行銷方法和內容。這不只是需要收看孩子喜歡的電視節目而已,如果你不能或是不想聽嘻哈音樂、看青少年喜歡的電影、瀏覽他們的網站和聊天室、或是看青少年雜誌,要是有其他成人做了這些事,你也可以向他們請益。

在你每天閱報、看全國新聞雜誌的時候,仔細閱讀生活風格和娛樂版面中關於青少年和流行文化的文章。許多監督團體都有網站或電子報,報導青少年的潮流和文化趨勢、電影與音樂的評論、以及提供父母各種建議。

當你遇到令你擔心或甚至讓你震驚的資訊(比方說,淫穢的歌詞或是新的身體穿環潮流),請和你的子女好好討論。通常你的孩子會比你早知道這些東西,不過,在它變成私人問題之前——現在還是能一起心平氣和、敞開心胸討論議題的時候。

一開始就開誠布公好好談,或許能夠防止日後發生衝突。


註釋
1大衛.邁爾斯(David G. Myers),《財富、幸福以及新美國夢》(Wealth,Well-Being, and the New American Dream),新美國夢研究中心(譯註:原文鏈結http://www.newdream.org/discuss/myers.html已失效)。
2同1。
3艾德.迪納(Ed Diener),《關於主觀幸福(快樂和生活滿意度)的常見問題》(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Subjective Well-Being), http://www. s.psych.uiuc.edu/~ediener/faq.html 。
4反破壞性行為學生組織/反酒駕學生組織與自由互信團體(Students Against Destructive Decisions/Students Against Driving Drunk and Librety Mutual Insurance Group),《二○○二年之今日青少年》。


本文出自:《失控的教養:給現代父母的一封信

2AB113.jpg

作者:蘿拉。布登貝格&凱瑟琳。麥姬(Buddenberg & McGee)

譯者:吳宗璘

出版社:創意市集logo2.jpg    


arrow
arrow

    創意市集 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