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知識論
══════════
我們如何獲得知識?透過經驗或是藉由把握真理?康德以決定性的進步,重新解讀這個問題:他意識到,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並不是相互排斥的理論,反而更像是硬幣的正反面。想理解為何康德摒棄原來的對峙,我們必須了解他對「分析」、「綜合」,以及「先驗知識」與「後驗知識」之間的區別。
這聽起來很困難,讓人感到不適,也確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哲學概念。誰搞清楚了,誰就遠超過一般哲學系學生!所以讓我們謹慎入手(若想中途閃人,也無須覺得羞愧)。
本質上,知識有兩種基本類型:
1. 先驗 = 沒有經驗即可滿足的主張
例如:「7×7 = 49」或是「單身漢是未婚的。」
單身漢本身不取決於單身漢的種類,而是已經包含在本身的定義裡,也就是說,單身漢必須未婚,才能稱為單身漢。
2. 後驗 = 藉由經驗才能完成的主張
例如:「英國常下雨」或是「德國擅長十一碼踢球」。
這還算容易理解,讓人想起原始的爭議(經驗或邏輯思維,哪個對於獲取知識較重要)。可是康德做了進一步的區分,他再分成「分析式」以及「綜合式」兩種主張:
1. 分析式 = 解釋已內含在主詞的主張
例如:「一個三角形有三個邊」,此主張指向自我內在。三角形已經包含「三」以及「邊」的概念。
2. 綜合式= 指涉的事實不含括在主詞內
這聽起來很可怕,不過卻常發生,例如下面範例所示:「所有有心臟的生物也有腎」所指的並非本身,而是別的東西。「心臟」這個概念並不自動包含「腎」。
四種知識的可能
整合這些差異,可以得到以下四種可能組合,這四種情況是組合指涉對象(分析和綜合)與證明(先驗和後驗)所產生含括所有可能的知識。
許多有趣的哲學問題落入了綜合先驗判斷,也就是說:
1. 無定義根據的主張(意即:綜合一些其本身不蘊含的概念)
2. 它們是普遍而且有必然性的(意即:先驗不能被經驗證明為假)
這些問題通常被稱為形上學:什麼是大自然的規律?上帝是否存在?是否有真正的因果關係,或其實只是一種假象等。康德表示每一個形而上的判斷必定是綜合先驗,否則就會有資訊的內容或是可驗證。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偉大成就在於,他經由展示知識的深層結構,調合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康德沒有選邊站,而是指出核心問題,提出達成這種可能的必要條件。
__________
Too long, didn't read
 ̄ ̄ ̄ ̄ ̄ ̄ ̄ ̄ ̄ ̄
康德指出,許多有趣的問題都有形上學的本質,因為其所涉及的內容既無法以經驗驗證,也無法直覺地知道,所以是「綜合先驗判斷」。
當你套用最後一句話,而有人看懂時,千萬別和他繼續討論下去,因為他將會辯贏。
🔎 新書搶先看
【新書|廁所裡的哲學課】一台巴士的哲學思考
【新書|廁所裡的哲學課】經典哲學難題:電車問題
【新書|廁所裡的哲學課】何謂尼采的「超人」理論?
🔖 本文出自: 作者:亞當.弗萊徹、 |
留言列表